月海神隐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12章 江州月下,百鬼夜行。,天人幽冥,月海神隐,奇书网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江州,雄踞长江中下游南岸,鄱阳湖北畔之要冲。此地襟江带湖,控扼长江与鄱阳湖交汇之咽喉,实为东部沿海通达中原之锁钥,大唐水陆交通之枢轴。其地势之险要,风景之秀绝,引得四方文人骚客竞相来游,或登高作赋于匡庐之巅,或泛舟吟咏于浔阳江畔,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锦绣华章。

江州城大街。青鸟与柱子在一处繁华街口勒住缰绳。正值早市时分,街道上行人摩肩接踵,叫卖声此起彼伏。两匹骏马不安地踏着蹄子,在人群中只能缓步前行。

\"紫雏兄弟,\"柱子压低声音问道,\"眼下我们该往何处去?\"

青鸟目光扫过熙攘的人群,沉声道:\"昨夜城中太平,未见百鬼夜游,想必圣灵教江州分舵是遭重创之故。只是...\"他眉头微蹙,\"我师兄他们的线索也断了。如今只能去府衙找白先生,看看他们可曾从抓获的教众口中问出什么。\"

柱子疑惑道:\"方才白先生来找你,未曾提及此事?\"

青鸟轻叹一声:\"白先生审问时察觉异样,唯恐迟则生变,这才放下手中事务匆匆寻我,还未来得及继续深究。\"

\"原来如此。\"柱子了然点头,衣裳随着动作发出轻微的嗦嗦声。

二人拨转马头,朝着府衙方向缓步前行。马蹄踏在青石板上的声响,渐渐淹没在街市的喧嚣之中。远处府衙的飞檐在晨光中若隐若现,宛如一头蛰伏的巨兽。

青鸟与柱子来到江州府衙,白司马正在审讯圣灵教教众。他安排二人在偏厅等候,待见到二人时,白司马抬头细看青鸟的新妆容,不禁赞叹道:\"这易容之术当真精妙绝伦,每次见面都似换了个人。\"

他心中自然知道青鸟前来寻他所为何事,未等青鸟开口便道:\"今晨起,我们便开始提审圣灵教教众。虽人数众多,但大多只是寻常教徒,对聚仙会之事一无所知。\"

青鸟眉头微蹙:\"冷堂主本应知晓内情,可惜已葬身洞中...\"他顿了顿,声音低沉了几分:\"那李舵主可被抓获?\"

白司马重重摇头,案几上的茶碗都跟着轻颤:\"据几个头目交代,昨夜李舵主盛怒之下率百余人冲入山洞,恰逢洞中爆炸...\"他做了个坍塌的手势,\"尽数埋在了山洞之中。\"

青鸟闻言一怔,眼前浮现出陈七郎引爆霹雳珠的惨烈场景。原来李舵主当时也在洞中...他五指不自觉地攥紧,指节泛白。线索就此断绝,茫茫江州,该去何处寻秦师兄他们的踪迹?

窗外一阵风掠过,卷起几片落叶,拂动他散落的鬓发。阳光透过窗棂,那斑驳的光影在他眉宇间游移,更显得愁绪深重。柱子见状,宽厚的手掌在他肩头轻轻一按,那力道沉稳而温暖,仿佛在说:世事如舟,终有靠岸之时。白司马轻叹一声,将面前的茶碗缓缓推至青鸟手边,茶汤微漾,映着他凝重的面容:\"小友且宽心,老夫已遣人广布耳目,纵是蛛丝马迹,也定当追查到底...\"

青鸟忽然想起莲姐三人,连忙问道:\"那三位镇灵使可曾归来?\"

白司马摇头叹息:\"至今杳无音信。\"

青鸟静坐沉思,指节无意识地轻叩案几。确认四下无人后,他压低声音问道:\"先生,府衙可曾按名单彻查?江州城内可还有漏网之鱼?\"

白司马面露难色:\"名单上活着的教众已尽数收押,但...\"他苦笑道,\"上面记载的多是些普通教徒,堂主一级未曾录入。\"

见白司马愁眉不展,青鸟忽想起一事:\"那刘司马现在何处?\"

\"说来蹊跷,\"白司马皱眉道,\"昨日我们派人搜山时,刘府管家来报,说他突发恶疾,卧床不起,故而未参与行动。\"

青鸟眼中精光一闪:\"劳烦先生告知刘府所在,我们想去探探虚实。\"

白司马闻言一惊:\"小友是想从刘司马身上打开缺口?\"他连连摆手,\"此事还需从长计议。如今圣灵教分舵被毁,他们短期内必会蛰伏。若贸然惊动刘司马...\"

青鸟淡然一笑:\"先生放心,我自然不会打草惊蛇。\"他指尖在茶碗边缘轻轻一划,\"刘司马既与圣灵教勾结,此刻定如热锅蚂蚁,必会暗中联络同党...\"

白司马若有所思地捋须,半晌才道:\"此言有理。\"他取过一张素笺,提笔写下地址,墨迹在纸上缓缓晕开,如同此刻众人心中蔓延的疑云。

就在青鸟低头细看白司马所写地址之际,廊外突然传来一阵纷乱的脚步声,由远及近。青鸟将素笺藏入怀中,指尖还未来得及从衣襟处收回,便听得一个急促的声音穿透门扉:\"白司马!白司马可在偏厅?\"那嗓音沙哑中带着几分惶急,青鸟立时辨出是昨夜那位刘参军。

白司马搁下茶碗,沉声应道:\"老夫在此。\"话音未落,房门已被\"砰\"地一声推开,刘参军风风火火闯了进来,官服下摆沾着泥渍,额角还挂着汗珠,显是一路疾奔而来。他目光在屋内一扫,见两个陌生男子在场,眉头微蹙,神色间闪过一丝迟疑。他快步走到白司马跟前,压低声音埋怨道:\"白司马,您怎么还在此处耽搁?\"语气中透着几分焦灼。

白司马捋须问道:\"刘参军,究竟出了何事?\"

刘参军瞥了眼青鸟和柱子,欲言又止,又凑近半步低声道:\"可否借一步说话?\"

白司马会意,摆手道:\"这两位都是老夫请来协助查案的,若是与圣灵教有关,但说无妨。\"

刘参军暗自咋舌,心想昨夜刚有一位帮手,今日又添两人,这位长安来的司马果然手眼通天。当下也不再隐瞒,苦笑道:\"方才提审了灵台寺带来的两个书生,可那两人满口之乎者也,把兄弟们绕得晕头转向,实在问不出个所以然来。下官特来请您过去掌掌眼。\"

一旁的柱子闻言,嘴角忍不住抽动,连忙以拳抵唇强忍笑意,却还是漏出几声闷哼。青鸟则若有所思——昨日了尘大师临终前提及三个书生,莫非这两人也牵涉其中?可若真与圣灵教勾结,为何不逃?他分明记得那日在山顶见到五人,若其中三人已遁走,眼前这两人恐怕并非同谋。

思及此,青鸟拱手道:\"白司马,可否容我二人同去一观?\"

白司马略一沉吟,想起昨夜青鸟所言灵台寺静心和尚与三个书生勾结之事,料想他是要查个水落石出,遂点头道:\"也好,那就一同前往。\"说罢起身整了整衣袍,示意刘参军在前引路。

刘参军见二人确是白司马所邀,虽心有疑虑却也不便多问,只得在前引路。穿过几重院落,一行人来到府衙牢房外。白司马低声对青鸟解释道:\"此处虽是临时羁押之所,但因圣灵教教众甚多,如今已是人满为患。只得借旁边捕手们当值的班房问话。\"

推门而入时,只见屋内气氛剑拔弩张。几个捕手面红耳赤,其中一个正拍案怒斥:\"休要再狡辩!\"

见白司马等人进来,那捕手慌忙收声,整了整凌乱的衣襟退到一旁,其余几人也立即噤声肃立。班房内顿时安静下来,只余下两个书生跪在案前,神色自若地整理着衣袖。

白司马在斑驳的案桌后端坐如松,刘参军立即将审讯记录双手奉上。白司马接过卷宗,指尖轻捻纸页,一页页仔细审阅,时而蹙眉凝思,时而微微颔首。

青鸟与柱子站在白司马一侧,如两尊守护神般静立。青鸟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,不动声色地打量着堂下两名书生;柱子则双手抱胸,魁梧的身躯在烛光下投下一道厚重的阴影,给整个公堂平添几分肃杀之气。

两名书生在这般威压之下,不自觉地绷直了脊背。居左者强自镇定地整理着有些凌乱的衣襟,居右者则频频以袖拭汗,眼神飘忽不定。屋内檀香袅袅,却掩不住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息。

青鸟打量两个书生时,心头一震——左侧那书生不正是昨日在灵台寺禅房窗边诵读《大学》的年轻人?看年纪与自己相仿。右侧那位则是在翠竹前挥毫泼墨的男子,面容略显成熟,估摸年长几岁。

两名书生也在打量着来人。只见为首的官员五十余岁,虽已年过半百,却气度儒雅,举手投足间透着书卷气。其后的少年书生十七八岁模样,眉目清秀。最引人注目的是旁边那位魁梧汉子,约莫四十岁上下,一身劲装,虎目炯炯有神,不怒自威。

白司马轻咳一声,将手中案卷轻轻放下。堂下顿时鸦雀无声,连窗外聒噪的蝉鸣都似乎静了几分。

屋内陷入一种诡异的静默。白司马双目微阖,如老僧入定般纹丝不动,唯有指尖在案几上轻轻叩击,发出极有韵律的轻响。

时间在这凝滞的空气中缓慢流淌。两个书生起初还能保持镇定,但随着时间推移,居右那位开始不安地挪动身子,衣料摩擦的窸窣声在寂静中格外刺耳。他终是按捺不住,拱手道:\"上官...\"

\"稍候。\"白司马眼皮未抬,只吐出这两个字便又归于沉默。那书生喉结滚动,只得将话咽了回去。

又过了一刻钟,闷热的班房里,汗水顺着众人的鬓角滑落,滴在地上的声响清晰可闻。居右书生攥紧的拳头指节发白,突然提高声调:\"我二人实属冤枉,为何...\"

\"稍候。\"依旧是那两个字,却比先前多了几分威严。白司马依旧闭目养神,仿佛置身事外。

屋外的蝉鸣声越发聒噪,与屋内凝重的气氛形成鲜明对比。几个捕手不自觉地咽着唾沫,喉间发出的\"咕咚\"声在静默中格外突兀。柱子注意到,青鸟的衣领已被汗水浸透,却仍保持着挺拔的站姿。而那两个书生,一个面红耳赤,一个则死死盯着地面,仿佛要把青砖看穿。

堂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整整一个时辰。居右的书生终于支撑不住,整个人瘫软在地,双臂无力地垂落,衣袍被汗水浸透,紧贴在身上。他眼神涣散地望着前方,嘴唇微微颤抖,却再发不出半点声响。唯有白司马那节奏分明的叩指声,仍在案几上不紧不慢地响着,像一把无形的锤子,一下下敲打着每个人的神经。

又过了漫长的一刻钟,居左的书生突然挺直了腰背。他深吸一口气,拱手行了一礼,声音虽有些沙哑却异常清晰:\"上官若有疑问,但问无妨。我二人定当如实相告,绝无隐瞒。\"

就在这一瞬间,那持续了许久的叩指声戛然而止。白司马缓缓睁开双眼,嘴角浮现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:\"如此......甚好。\"他的目光在两名书生之间来回扫视,最后停留在居左那位身上,\"那便从你们与静心和尚的往来说起吧。\"

居左的书生整了整衣冠,正色道:\"回禀上官,学生此番南来之前,确实与静心和尚素不相识。\"他转头看了眼身旁的同伴,继续道:\"学生本欲赴长安备考,预备来年春闱。恰在长安客栈偶遇尚让兄,因志趣相投,遂结伴同行。\"

他说到这里,眼中闪过一丝向往之色:\"常闻江南西道风光殊胜,当年李太白登庐山而作《望庐山瀑布》,豪情万丈。我二人便起了游学之念,一来可舒展胸襟,二来也想寻个清幽之地静心读书。\"

书生说着从袖中取出一卷书册,双手奉上:\"这是学生沿途所作诗文和过所,请上官过目。其中多有记载行程时日,可证学生所言非虚。\"他的声音不卑不亢,举止从容有度,与方才的紧张判若两人。

一旁的捕手上前,双手恭敬地接过书册,小心翼翼地呈到白司马案前。白司马先是取出夹在书页间的过所文书,仔细查验——那上面盖着沿途州县的一应官印,确是从长安一路行至江州的凭证。

他这才翻开书册,指尖轻捻泛黄的纸页。但见字迹工整清秀,内容多是沿途见闻与读书心得,间或夹杂着几首即兴而作的诗词。白司马的眉头渐渐舒展,不由得微微颔首。

他将书册合上置于案头,目光如炬地注视着书生:\"既如此,你二人为何会在灵台寺中?\"

书生拱手答道:\"回上官,我二人在江州游历十余日,饱览山水之胜后,便想寻一处清静所在。半月前,在同福客栈偶遇三位同样来江州游学的书生。\"他说着,眼中闪过一丝懊悔,\"那三位极力推荐灵台寺,说是寺中景致清幽,最宜读书。他们自称已在寺中住了三月有余,了尘大师更是慈悲为怀,待客甚厚。学生不疑有他,便与尚让兄随他们一同上了山。\"

书生说到这里,声音微微发颤:\"谁知...谁知竟会遭遇昨夜那般变故。\"他下意识攥紧了衣袖,指节泛白,\"若早知如此,学生断不会轻信他人之言...\"

白司马的目光从案桌上的书册缓缓移向那名唤作尚让的书生,沉声唤道:\"尚让。\"

尚让如梦初醒,慌忙拱手:\"学生在。\"

\"你且听好,\"白司马的声音陡然提高,如惊雷炸响,\"若官府查出尔等所言有半句虚妄,定不轻饶!\"

尚让额上顿时沁出细密汗珠,连声道:\"贤弟所言句句属实,学生万万不敢隐瞒。\"说着,手忙脚乱地从怀中掏出一本簿册和过所,双手奉上,\"学生自知才疏学浅,不善吟诗作赋,只得将沿途见闻如实记录,权当日记罢了。\"

一旁的捕手接过簿册和过所呈上。白司马查看过所文书,此人也的确是从长安而来。他又打开簿册细细翻阅,眉头渐渐舒展:\"论才情你确稍逊一筹,但这一手行楷...\"他指尖轻抚纸页,点头赞道,\"笔力遒劲,章法严谨,假以时日勤加练习,未必不能自成一家。\"

尚让闻言,紧绷的神色稍缓,正要开口,却见白司马突然合上册子,目光如电:\"不过...\"

白司马眉头微蹙,手指轻叩案几:\"你二人在寺中住了半月有余,期间不少女子在寺中失踪,竟毫无察觉?\"

居左的书生连忙拱手:\"回大人话,学生与尚让兄因先前在江州游玩耽搁了太多时日,上山后便闭门苦读,确实未曾留意寺中异样。\"他额上渗出细汗,\"每日除了用斋饭,几乎足不出户...\"

白司马目光如炬:\"那三人可有什么可疑之处?\"

书生沉思片刻,摇头道:\"那三位常与我们一道研习经义,谈吐不凡,举止得体,怎么看都是正经读书人...\"他顿了顿,补充道:\"尤其是秦兄,对《春秋》见解独到,学生受益匪浅。\"

\"三人姓甚名谁?\"白司马突然发问。

\"一位叫秦长维,一位叫付书正。\"书生答道,又指了指尚让,\"那位体态丰腴的名叫庞显,与尚让兄同住一屋,时常切磋书法。\"

尚让闻言连连点头:\"庞兄虽体胖,却写得一手好字,常指点学生运笔之法。\"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替嫡姐怀上世子爷的孩子后,她死遁了

姜云笙

重回70:囤满物资,替妹下乡!

此间第一等

穿越四合院之开局落户四合院

步兵

交换兽夫后,疯批S级争着求我宠

何欢年

招个赘婿冲喜,开局就想给小姐打针?

梦中在熬夜

没钱当什么锻造师?

林深见二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