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章 忻州市《偏关县》
学海无涯乐作舟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4章 忻州市《偏关县》,林小兰王大爷免费夜色深处小说免费看,学海无涯乐作舟,奇书网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偏关县,这座位于山西省忻州市西北部的县城,地处黄河中游,北靠长城,是黄河入晋的第一站。它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,静静诉说着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文化,同时又以壮丽的自然景观、多彩的民俗风情和诱人的美食,吸引着四方游客前来探寻它的魅力。
一、地理位置与区域概况
偏关县幅员面积达1682平方公里,地形以黄土丘陵为主,地势起伏,沟壑纵横。这种独特的地形塑造了其别样的自然风光,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。
偏关县下辖四镇六乡,分别为新关镇、天峰坪镇、老营镇、万家寨镇、窑头乡、楼沟乡、尚峪乡、南堡子乡、水泉乡、陈家营乡。每个乡镇都有其独特的风貌与特色。
新关镇作为偏关县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人口相对集中,商贸繁荣。这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,交通便利,是连接县内其他乡镇与外界的重要枢纽。
天峰坪镇位于黄河岸边,黄河水的滋养使得这里的土地相对肥沃,农业生产条件较好,主要种植玉米、谷子等农作物。同时,凭借黄河的水运优势,过去这里也曾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,见证了商贸往来的繁华。
老营镇历史悠久,是县内重要城堡和历代边防重镇。它建于明代正统末年,扩建于明代万历年间,建筑规模仅次于偏关县城,为第二大城堡。老营镇周围群山环抱,中间地势平坦,东北两面紧靠长城,关河绕城南西下,战略位置十分重要。如今,虽然历经岁月变迁,但其高大的夯土城墙仍能让人想象到当年的规模与气势。
万家寨镇因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而闻名遐迩。这座惠及黄河两岸的重要水利工程,坝高90米,长438米,是山西省“引黄入晋”的龙头工程。黄河水经其调控,滋养着三晋大地和内蒙古高原的万千百姓。万家寨镇不仅在水利方面有着重要意义,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也使其成为旅游胜地,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大坝、欣赏黄河风光。
窑头乡、楼沟乡、尚峪乡、南堡子乡、水泉乡、陈家营乡等乡镇,大多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产业。这些乡镇自然风光秀丽,拥有广袤的农田和牧场,人们过着质朴的田园生活,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。
二、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
偏关历史源远流长,古称林湖,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这里就已成为战场,见证了诸多军事纷争,是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流碰撞的前沿地带。五代时期,这里改为偏头砦,军事防御功能进一步凸显,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势力的重要据点。元代时,偏头砦改为偏头关,成为重要的军事关隘。明代,偏头关与宁武关、雁门关合称“中华外三关”,此三关鼎峙晋北,是北疆之门户、京师之屏障 。明朝弘治年间,在北部边境沿长城防线设立九个军事重镇,统称九边重镇,其中山西就有两镇,一处在大同,称大同镇,一处即在偏关,称太原镇或山西镇。偏关作为三关首御,地势险要,易守难攻,沿线长城绵亘,堡城相接,不仅是一个庞大的军事单位,更是历代兵家争夺的重地。明太祖朱元璋时期,为防止敌人入侵,对偏头关一带的防御尤为重视,大修边政,坚固守关,严密布防。在今天的偏关县,仍能看到三四道长城遗迹,有的地方墙垣多达十重,烽火台星罗棋布,这无疑是中国长城建筑史上的奇迹,偏关也因此获得了“中国长城博物馆”的称号。
清代,偏头关改称偏关县,其军事功能逐渐减弱,行政功能日益凸显,成为地方行政管理的中心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,偏关既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,又融入了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元素,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文化脉络。走在偏关老城的街道上,石基砖拱,红墙青瓦,仿佛能看到当年杨家将浴血疆场的英雄事迹,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。如今,偏关老城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尽管大部分古建筑已荡然无存,但遗留的南城门楼和钟鼓楼仍能展现出当年的气魄和威严。
三、历史人物
偏关这片土地孕育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。在古代,众多将领在此镇守边关,保家卫国,他们的英勇事迹被后人传颂。例如明代的一位将领,虽未留下全名,但他在偏关任职期间,积极修缮长城关隘,加强军事防御,多次成功抵御外敌入侵,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和尊敬。在和平年代,也有许多文人墨客、能工巧匠从偏关走出,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,为偏关赢得了荣誉。有的文人以诗词描绘家乡的壮丽山河和风土人情,其作品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;有的工匠凭借精湛的技艺,参与修建了许多重要的建筑,其作品成为当地的标志性景观。
四、必游景点
老牛湾景区
老牛湾景区位于晋陕蒙大峡谷的核心地段,因长城与黄河在这里第一次握手而闻名天下。黄河从这里入晋,内外长城从这里交汇,黄土高原的沧桑地貌与大河奔流的壮丽景观在此完美融合。站在高处俯瞰,碧绿的黄河水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奔腾回转,景色极为震撼。传说太上老君驾神牛犁河治水,因明灯山光芒惊牛,神牛急转形成40里大弯,故名“老牛湾”,牛也是当地文化图腾。现存老牛湾古堡是一座始建于明成化三年(1467年)的明代军事古堡,是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古堡依山势而建,保存有堡墙、堡门、烽火台、古民居、庙宇等遗迹,漫步其中,能深刻感受历史的沧桑。望河楼(天下第一墩)是古堡的标志性建筑,也是重要军事要塞,矗立在黄河悬崖之上,视野极佳,是俯瞰黄河大拐弯的最佳位置之一。老牛湾古村落依悬崖而建,依山傍水,民居、街道、器具皆由片石垒砌,堪称“石头民俗博物馆”,这里还生活着世代居住于此的村民,保留着一定的传统生活方式,遗留有古栈道、纤夫凿痕、伏龙寺等遗迹,以及保存完整的石窑洞、石磨、石仓等,与陕北土窑形成鲜明对比,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点,古朴而沧桑 。
乾坤湾
乾坤湾位于万家寨与老牛湾之间,是黄河入晋的第一湾,因形似太极,暗合天地自然之理,故名“乾坤湾”。从南而来奔流不息的黄河水,即便遇到高山险阻,也不曾惊涛拍岸,而是欲进先退,迂回向北,再从容往南,最终形成一个转折近乎360度的最美回环,因此又有“中国的科罗拉多”之美称。如今,乾坤湾将“八卦”文化与黄河文化完美融合,开发出一个集观光、写生、摄影、徒步为一体的旅游景区。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黄河九曲十八弯的壮观景色,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,还能深入了解黄河文化和“八卦”文化的内涵。
偏头关
偏头关作为明代万里长城“外三关”之首,关城雄伟壮观,是了解边塞文化的重要窗口。其历史悠久,建筑风格独特,城墙高大厚实,城门威严庄重。在古代,偏头关是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防线,如今虽已不再承担军事防御功能,但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却不可估量。站在偏头关上,仿佛能听到当年的金戈铁马之声,看到戍边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身影。
红门口地下长城
红门口地下长城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战备地道,布局巧妙,是偏关边塞军事历史风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地道内错综复杂,有多个出入口和房间,曾经在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的防御作用。游客走进地下长城,仿佛穿越时空,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,能深刻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军事战略思想。
五、古刹、寺庙与道观
护宁寺
护宁寺位于寺沟村,又称寺沟大寺庙,1988年被评为山西省省级文保单位。寺内现存建筑推测来自金元时期,庙宇内供奉着三世佛、文昌庙、关帝庙、观音殿、地藏殿、瘟神庙、孤魂庙、龙王庙、山神庙等十座寺庙,一院之内竟有十座庙堂,这种布局十分罕见。早在金朝,寺沟村由于紧挨黄河,成为山西通往内蒙古水路要道的必经之地,来往客商众多,为保佑一方平安,官府便修建了护宁寺。如今站在护宁寺内的阁楼上,向北望去,仍能清晰地看到一段蜿蜒盘旋的长城土墙向黄河延伸,相邻守望的几个烽火台依旧不失昔日雄浑风采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